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已涵盖25个省
时间:2020-11-24 来源:仪器校准员 点击:次
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已涵盖25个省
9月23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召开“加强企业信用建设,强化事后监管措施”新闻发布会,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,出席新闻发布会并透露,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建设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,目前, 2012年5月,在5个省级试点的基础上,扩大到25个省,形成了覆盖全国、省、市、县的质量信用信息采集链,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。
围绕《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》的颁布,黄国梁首先介绍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(AQSIQ)在加强企业诚信、加强事后监管方面采取的相关措施。他说,根据深化国务院,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,国家质检总局坚持“发布、管理、治理”三位一体,在积极取消行政审批项目下放的同时,还注重完善事后监管措施,进一步加强企业质量和信用体系建设。
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作为国务院,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14个重点部门之一,十分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。以促进就业、促进创新、降低门槛为重点,国家质检总局在原下放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出取消和下放11个行政许可项目,已达到总数的1/2。
据报道,国家质检总局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,注重运用法治履行质量安全监管职能,加强事后监管。第一,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。基于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的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已基本建立。目前,已收集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信息94万余条,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。实行质量信用分类管理,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,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不同强度、不同形式的监管方式。印发《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办法》规范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。鉴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,相关地区、质监部门和检测机构组织了电子商务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产品,并着手建立电子商务交易质量信息公开明示制度产品。
二是公布国家监督抽查结果。截至2013年年底,86223家企业生产的93602批次产品抽查已向社会公布,其中10554家不合格企业抽查10870批次产品。结合抽查和发现的质量问题,向相关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人民政府和部门共发出59份抽查报告,以促进共同关注和解决区域性和行业质量问题。通报了不合格企业的后续处理情况,督促企业加强产品质量
计量校准管理,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。
第三,加大执法打假力度。严格查处制假售假重大案件,特别是危害公共安全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案件,从经济上和法律上严肃查处。2014年,国家质检总局继续组织以农资、建材、汽车及配件、汽柴油、以儿童为主的日用消费品为重点的“质检之剑”活动。截至8月底,超过18.6万件产品
黄国梁表示,国家质检总局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推进质检监管方式的制度化、规范化和程序化,提高监管效率。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向社会公开。通过质量信用信息的披露和公示,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,使消费者了解市场主体的质量信用状况,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,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意识。尽快出台质量失信“黑名单”制度,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反市场竞争原则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企业纳入“黑名单”管理并公开曝光,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,优化质量发展环境,防止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改革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,转变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模式,推进企业产品标准实施自我申报和公示,变预审为事后监督。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。认证机构应对生产企业进行分类,按照“优质”生产企业基本认证模式和“管理规范、诚信守法、质量稳定”的产品实施认证;对于其他等级的生产企业和产品,根据风险评估,加强监管,确保认证效果。